青马工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工程概括  最新动态  导师队伍  每日推荐  学生队伍  教育成果  学员风采  视频在线 
  最新动态
· “冬将尽,春可期,青马与你同行”系列活动(五)
· “冬将尽,春可期,青马与你同行”系列活动(五)
· “青马工程+骄子学苑”学员收看“疫”路同行,共上一...
· “冬将尽,春可期,青马与你同行”系列活动(四)
  每日推荐
  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习近平2022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友情链接
  每日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每日推荐>>正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2
2018-04-27 23:2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雷榕生,1949年11月生;雷平生,1951年8月生。兄弟二人与习近平同为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学生,1969年1月13日又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雷榕生分在梁家塌村,1973年9月上大学,先后在延安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北京衣业大学、国家行字院工作,2010年6月退休。雷平生分在梁家河村,与习近平住同一孔窑洞,1974年10月上延安大学。1977年毕业后在北京市科委营养研究所工作,1983年至1995年先后在瑞士、法国、美国等国家学习和工作,获得法国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采访组:邱然黄珊陈思

采访日期:2017年1月13日

采访地点:中央党校电视台演播室

采访组:

习近平曾提到,初到梁家河时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到团结问题,“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后来经过姨姨、姨父教育,他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一年以后“群众见我有所转变,对我也好来”。这一段经历,对习近平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请你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吧。

雷平生:

说实话,我并没有感觉到梁家河的老百姓对近平印象怎么不好。倒是有一件事我的印象很深。

那也是刚到农村的头一个月,我和近平到文安驿公社另一个大队去玩,那个队也有我们八一学校的同学。

谁知刚到那里不久,就接到公社紧急通知要求文安驿公社全体知青和基干民兵到公社开会。

由于通知规定的时间很急,我们就与那个大队的知青和基干民兵一起步行向公社进发,由那个大队党支部的宋书记扛着红旗带队前行。

走了一段,快到公社会场时,隔河相望,看到梁家河的队伍从沟里出来迎面走来了,于是我们就离开原来的队伍越过干涸的河床与梁家河队伍会合。

没想到,到了公社会场便有“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的喧嚣。这使人意识到,近平由于家庭原因目标大,早已经被一些人注意上了。

这件事情不大,但传播得挺快挺广的。其他村子不了解情况的农民纷纷向梁家河群众了解情况,就连公社干部也注意到并向梁家河群众询问习近平这个知青怎么样,不成想梁家河的乡亲们异口同声说近平是“好后生”“好的啦!”

这样才使得一场风波消散于无形,最终没有造成后果。后来近平谈到陕北的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了他也保护了他,是有事实根据的。

以后类似的事情还多次发生过,但凡遇到有招工、招生、入团、入党之类的事情,就常会有人向上面“反映情况”,所反映的情况无非是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有关。

这些无端的非议与“特殊对待”,在那个时代是很常见的。正如一位朋友说的那样,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

采访组: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时间,正是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你们看来,习近平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明显的思想变化呢?

雷平生:

近平插队这7年中,前后是有一些思想变化,但不好说有明显的阶段。我个人的感觉是,从1969年1月到这年的秋天,他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

从1970年初到1972年回京经中央专案办公室批准允许探望正在隔离审查中的父亲习老,他的情绪和思想处于稳定向上、刻苦磨炼的时期,处事已然沉稳自信,也开朗多了。

大约应该从1973年后半年,特别是去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参加“整队”工作后,他的思想处于明显变化的时期。

在这一段,他不负众望勇挑重担,积极参加农村的生产,带领农民为改变生产生活面貌努力工作。

这一段如果一定要讲有“转变”,我认为冯家坪公社书记赵廷璧对这个“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催化”作用。

再就是文安驿公社书记白光兴、公社干部刘明升、梁家河大队支书梁玉明,也都起了各自的作用。

1973年后半年,近平受延川县团委书记、北京知青陶海粟的鼓励,以团员身份参加了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的“整队”。

近平很珍惜这个机会,真心实意努力工作,得到了赵家河群众的交口称赞,也引起冯家坪公社书记赵廷壁的注意。

据近平回队与我闲聊时讲,赵书记曾几次与他促膝谈心,态度热情和蔼,鼓励他解放思想,放手工作。我认为这位赵书记极善于做思想工作,重视人才。

为了使近平放下思想包袱,在交谈中,赵书记特别谈到了自己所知道的习老当年在陕北的革命经历和业绩,谈到了陕北老百姓对习老的怀念和尊敬,当然也谈到了群众和组织对近平的期望。

这些谈话,从政治上给近平以信任和鼓励。几天,我感到近平已经彻底从几年来的忧虑和苦闷中解脱出来。赵廷璧书记不仅与近平沟通交谈,而且付诸行动。

听说近平在文安驿公社申请入党几次都得不到县里批准,赵书记就到县里找文安驿公社的白光兴书记商量,要求将近平调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来落户,培养入党。

文安驿公社白书记坚决不肯放人,说这是文安驿公社“自己的人才,自己用”,“近平的组织关系,文安驿自己会考虑培养解决”。

从这时起,近平不再犹豫、彷徨,充满信心全身心投入为群众奉献的工作中去。此时他的思想,已经逐渐有了新的人生目标。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采访组:

对基层群众感情至深,是习近平的显著特点。请你们结合当时的经历,介绍一些这方面的事例。

雷平生:

好的。先说一件我们刚到梁家河后队时的事。一开始我们住在农民张马有及其子张青远家的窑洞,吃饭在30米外邻近坡上的张贵林家窑洞。

张贵林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他从1936年到1960年一直是梁家河村的党支部书记。我们到村里的时候,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

他为了腾出一孔窑洞给我们知青做饭吃饭,和他的婆姨还有女儿,以及老母亲,全家都搬到旁的窑洞去住。

我们在他们家吃了几天饭以后,张贵林的老母亲由于年迈就过世了。家里要办丧事,遗体没处停,只能暂时停在我们做饭的那孔窑洞里,所以我们就必须搬到别的地方去做饭了。

那个时候快到春节了,北京知青刚来,还没有正式开始劳动,所以也比较清闲。早晨我们二人从住的窑洞里出来,近平对我说:“咱们到上面去看看。”

我俩信步走到张贵林家的院子里刚好高老婆儿从窑洞里出来,对我们的到来有些诧异。

近平也顾忌当地有什么忌讳,慢慢地对她说:“听说您家里的老人过世了,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

高老婆儿很爽快地说:“可以看。这位过世的老人,从20世纪30年代陕北“闹红”时就支持她儿子参加共产党干革命,是一位深明大义的革命母亲。

这些情况,我们是不久前刚刚听村里后队队长张贵刘讲的,他是张贵林的堂弟。近平进到窑洞以后,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

我在旁边看到这一幕,体会到近平对革命前辈的真情实感,心中十分感动。

后来张贵林在与他的交谈中,得知对面的知青是当年陕甘根据地主席习仲勋的儿子时,惊讶而喃喃地说:“习仲勋,当年那是要上伟人像的呀!”

采访组:

那这是你们去梁家河后多久发生的事情呢?

雷平生:

是我们刚到梁家河,才只有几天的时间。近平能够对农村一位过世的老人、一位老党员的母亲,恭敬地吊唁祭奠鞠躬,这个做法是当时普通人想不到的,做不到的。

那时正是“文革”的第四个年头,很多传统作为“四旧”或“封建落后”的东西破不掉了。但近平不那么认为,他完全是出于对20世纪30年代老共产党员的母亲的尊重去做这件事。

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从这件事,我感到近平对群众和党员是有真感情的。

另一件小事,是在我们到梁家河一段时间以后发生的。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在大队基建队劳动了。

基建队的工作,包括修建淤地坝等农田基本建设,队长叫武玉华,是个典型的陕北男子汉,刚强、能干。

那时候,他的婆姨、孩子和他一起都在基建队劳动。他的孩子叫“灵娃”,名字好听,可惜智力上稍有缺陷,当地话就叫“半憨憨”。

灵娃干活挺好,能顶半个劳力,他家里带他来劳动,挣半个工分,5分6分。

但他说话做事都不十分明白,还喜欢惹事,有时候经常乱来,在别人身上抓一把、拧一把、推一下,乱开玩笑,经常说不出话来也不知深浅惹出麻烦。

村里很多人也经常拿他开心,逗他出丑。也有人被灵娃惹得恼了,与他发生冲突,轻则骂上几句,重则发生肢体冲突,尤其是灵娃妈不在场的时候,个别人趁机拧他几下、打他几下、骂他几句,这个情况都是有的。

灵娃妈每次发现灵娃被欺负了,既难过又气愤,问他:“谁欺负你了?”有时他说得清楚,有时说不清楚,灵娃妈气得不行,经常为灵娃与别人发生纠纷和不愉快。

我们这些知青到基建队以后,武玉华和灵娃妈都有些担心,生怕灵娃和知青们发生冲突。

因为知青都是大城市来的小伙子,万一灵娃惹了知青发生冲突,伤了谁都担待不起。尤其是当他们知道近平是大干部的孩子,就更担心了。

当我们来到劳动现场的时候,灵娃妈就紧紧地拉着灵娃,不让他乱说乱动,怕他惹出事来。

让武玉华和灵娃妈没想到的是,近平在基建队劳动过程中一直对灵娃都很和气,不仅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而且始终都是笑眯眯地对待这个孩子。

那时候,男知青基本都抽烟,劳动中间休息的时候,近平坐在土坎上卷上一支“大炮”,灵娃经常上去就是一把给抢过来。

近平对此从来都一笑置之,对灵娃从没有疾言厉色。我们知青和基建队老乡把这些事看在眼里,武玉华和灵娃妈对此也非常感动,大概之前还没有谁对他们孩子这么宽容、和蔼。

近平这个大干部家的孩子到了基建队,原以为灵娃会惹到他,闹出点事情来,闯出点祸来。

但没想到,有近平在这儿,灵娃反而不受欺负了愉快自如多了。几年以后,近平经群众推荐、组织选派要去北京上大学,临行前与大家告别。

武玉华和灵娃妈哭得最伤心。他们和近平一起劳动,互相帮助,近平对他们的孩子灵娃也很亲切。这对陕北夫妇非常重感情,此时就好像自己一位亲人要远行一样难过。

根据我们的朋友武晖跟我转述,1993年,近平第一次从福建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的时候,武玉华已经去世了,剩下灵娃妈和灵娃两个人度日,生活十分困难。

近平知道灵娃家的情况后唏噓不已,还给他们母子俩留了一些钱。近平这个人,心地非常善良。按陕北人的说法,很“仁义”。

他在梁家河,对贫下中农,对老人、儿童、残疾孩子,都是一片爱心,真诚相待。作为一名外来的北京知青,他给乡亲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关闭窗口

© 2018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市新电台街63号

信息维护:党委宣传部   制作:信息中心